[PR]
[PR]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。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。
踏進紫禁城好像踏進一場夢一樣。
總是只在課本看電視裏看到過這個地方,琉璃瓦下漫延迂迴著長長的紅色宮牆,隔了多少平民生活的悲傷,也隔了多少深宮幽怨的情傷。
它沒有我想像中的華麗──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,處處斑駁,它不過就是一座老朽的宮殿。不過那正是它經歷時間的風霜,挺過來的痕跡,一磚一瓦都有一段故事。我不禁想著,月色夜裏,當人潮散去,其實,這兒仍然熱鬧著。那些百年前的風流人物,好像不知人世已改,仍在此過他們的生活。
南鑼鼓巷也是行前,北京朋友推薦的地方,我選擇一逛是因為那一帶很多名人故居,但後來逛過一遭,方覺那是一個既中國又西洋的地方。想在北京找些特別的店吃飯或是小酒吧聽歌,那若不是到后海,就是到南鑼鼓巷了。
一邊整理書房,突然聽見天井傳來雨聲,想起那個在北京唯一遇到的雨夜,心都不禁溫柔了起來。
(by G9)
在后海全聚德吃完了晚餐,逛了小店,出門卻發現下雨了。我有帶傘,同行的朋友沒有帶,但一把小雨傘兩個人撐,其實有些狼狽。(又不是在演愛情文藝片~ :P)本來倆人想等雨停,沒一會兒還是決定冒雨上路,朋友途中買了把傘,兩個人望著后海看起來依然熱鬧的雨夜景一會兒,就慢慢地往南鑼鼓巷前進。
北京行前,剛認識的當地朋友告訴我,早上六七點可以至天壇公園,會有些戲友在那邊票戲,是一道特別的北京風景。我記在心上了,但體力負荷不了,偏偏遲至八九點才出門,當然沒機會看到這道風景。
但是,其它天壇的好風景,我仍是看在眼裡的。
天壇原為天地壇,建於明永樂18年(1420),嘉靖9年(1530)始專為祭天、祈穀與祈雨之用,後來另在它地建了地壇、日壇與地壇。明清二代對天壇都有增建,主體建築中唯祈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所建,其它或因天災人禍而於清代改建,當然後最大的傷害仍是來自於英法與八國聯軍,直到民國7年(1918)才正式成為公園,對外開放,目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在案的世界遺產。
此行至北京,最後一個景點是雍和宮。行前決定要去的原因,一則離住宿的民宿近,二則因為它原是雍正為親王時的府第,對它的瞭解就僅止於此。不過從第一天到北京,在夜色中對它驚鴻一瞥之後,才發現它已由王府轉為藏傳佛教的佛寺了。
雍和宮建於康熙33年(1694),位於內城東北,最初稱為「四爺府」或「禛貝勒府」,後來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之後,改稱「雍王府」。雍正即位後,此地升格為行宮,並改名為「雍和宮」。在雍正在位時,至乾隆年間,此地慢慢改為藏傳佛教寺廟,主要殿宇都改為佛殿。此地到今天依然香火鼎盛,有虔誠的的香客,也有如我一般的觀光客,到處好奇地拿著相機拍照。
在香煙之中,我想起行李中那本關於倉央嘉措的書。
我是魚,這是我的發光小魚缸。我和三隻貓同住,March是混血美女,小六是黑黝帥哥,公主是玳瑁美人。我的世界很簡單,喜歡音樂電影喜歡書,喜歡旅行和被貓咬,喜歡花很多時間做無意義的小玩意,喜歡Miniature喜歡畫。希望有一天能夠游遍世界,最後住進自己建築的微物世界,一切就最完美了。^^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