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PR]
[PR]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。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。
- Newer : 【北港雙城】巴黎在北京
- Older : 【北港雙城】不負如來不負卿:倉央嘉措的情與詩 (兼及北京雍和宮)
[PR]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。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。
北京行前,剛認識的當地朋友告訴我,早上六七點可以至天壇公園,會有些戲友在那邊票戲,是一道特別的北京風景。我記在心上了,但體力負荷不了,偏偏遲至八九點才出門,當然沒機會看到這道風景。
但是,其它天壇的好風景,我仍是看在眼裡的。
天壇原為天地壇,建於明永樂18年(1420),嘉靖9年(1530)始專為祭天、祈穀與祈雨之用,後來另在它地建了地壇、日壇與地壇。明清二代對天壇都有增建,主體建築中唯祈年門和皇乾殿是明代所建,其它或因天災人禍而於清代改建,當然後最大的傷害仍是來自於英法與八國聯軍,直到民國7年(1918)才正式成為公園,對外開放,目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記在案的世界遺產。
天壇的面積約有故宮的四倍,大部分是綠地。當天到達此地,一眼就看到兩旁的大樹,夾著遠遠的、略朦朧的祈年殿,那是我對天壇的第一個畫面。行至主體建築前,會先經過長廊,長廊上好多活動,非常有趣。
有婦人坐一旁勾著毛線,有老先生群聚下棋打牌,有的人唱歌,有的人安靜地看著風景。雖然沒有聽見京戲,但是,這也是很生活化的風景。
外國青年踢著毽子,動作熟練。
戴紅帽的老伯在外國遊客的助興下,高興地數來寶。
老人們俐落地打牌。
我只是過客,偶然走進老北京人的生活裏。
位於祈穀壇正中央的祈年殿應該是大家對天壇最鮮明的印象,正中擺放著「皇天上帝之位」,旁邊則是星宿、風雨雷電、夜明等神的牌位。因為是祭天之用,所以原名大祈殿、大享殿的它,是天壇最早的建築,但目前的祈年殿乃建於光緒年間,原本的祈年殿毀於光緒15年(1889)的雷火。
我最喜歡古代木造建築的地方,在於全靠老師傅的技術,不用釘不用膠,只用楠木柱和枋桷銜接支撐,祈年殿即如此。中央的柱子也各有意義,中央四根龍柱象徵四季,中圈十二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,外層十二根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。中層和外層相加共二十四根,則象徵二十四節氣;三層柱總共二十八根象徵二十八星宿。
思及此,不得不佩服古人!除了技術高超之外,設計也別具巧思。當然,今天的祈年殿已不再做為祭祀之用,但是只要能到達這個神聖的地方,就能感受到古人對「天」的崇敬,就算是「天子」也一樣。祭天,從來都是皇帝最重要的責任之一。
走過丹陛橋,前往皇穹宇,此處主要存放祭天時使用的神明牌位,初建於嘉靖9年(1530),乾隆年間重修。此外,這裏的一大特色,是它被一道圓形圍牆環繞,這牆能傳遞回音,因此被稱為「回音壁」,這也是古人厲害的地方,現代的遊客,幾乎個個都得趴近喊幾聲,好似如此才不枉一遊。
皇穹宇對面就是舉行祭天儀式的圜丘,同樣始建於嘉靖9年(1530),共三層,頂層中央有一塊名為「天心石」的圓形石板,據說站在上面喊聲,聲波也會被旁邊的欄板反射,形成回音。
想當然爾,遊客這麼多,大家又要上去喊幾聲。
我和朋友隨意在圜丘上亂走,看著這天圓地方的設計,閉起眼睛想像,四周無人,唯有一伍莊嚴肅穆的魂魄,年年至此舉行祭天大禮,就像過去的千百年一樣。
「天」最大,它不是人格神、也不是自然天,它就是一個冥冥之中掌握世間一切的something。天壇的巨大,將無形的天具象化,讓人們瞭解自己是如此渺小,對天不可不敬。
齋宮。
神樂署,成排的磬。
之後我們慢慢走到齋宮(需至此地另外購票,門口購票處沒有賣)、神樂署。齋宮是帝王祭祀時齋戒沐浴的地方,神樂署則是訓練祭儀時所需要的樂師之所。途經從前宰殺三牲的犧牲所遺跡,心裏覺得有些可惜,因為天壇的主體建築,幾乎就只有這個地方完全不存在。雖然「宰殺」聽來可怕,但是為了祭典而行事,似乎也莊重了起來。
鎮邪的七星石。
行一回天壇,好像也祭過了一回天。我走在大片的綠地之間,樹林中鳥兒飛躍,小松鼠忽而竄出,然後轉眼間消逝,如果不是鼎沸人聲,我尚以為自己處在結界之中。
遠遠地,我好像聽見腳步聲,穿越時空而來。燎爐燒起了一把把火,把人們的崇敬,隨著煙,傳到天上。
願您保祐 : 國運昌隆、風調雨順。
維基百科天壇介紹 ‧ 天壇介紹1 ‧ 天壇介紹2
2011/08/05 ♥2011北港雙城記 Trackback() Comment(0)
COMMENT
COMMENT FORM
TRACKBACK
我是魚,這是我的發光小魚缸。我和三隻貓同住,March是混血美女,小六是黑黝帥哥,公主是玳瑁美人。我的世界很簡單,喜歡音樂電影喜歡書,喜歡旅行和被貓咬,喜歡花很多時間做無意義的小玩意,喜歡Miniature喜歡畫。希望有一天能夠游遍世界,最後住進自己建築的微物世界,一切就最完美了。^^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