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-25
陳嬌終究走下了她的舞臺,她跟衛子夫說,她並非忿恨太多而是愛得太深。其實我的理解也是如此,因為從小青梅竹馬,加上個性被寵壞了,因此對於別的女人,便無法容忍,而成為妒后。但是大起大落之後,她也終於看開,否則幽幽長門宮下燈,還不知要延續多少個失眠夜呢。
元朔元年(BC128),衛子夫生下武帝長子劉據,並被立為后;元狩元年(BC122)劉據被立為太子,史稱戾太子。
[0回]
在元朔元年(BC128)之前的一年,即元光六年(BC129年),武帝派四人領軍出征,包括李廣、公孫敖、公孫賀,以及初出茅蘆的車騎將軍衛青,結果三個老將損兵折將,唯有衛青到達蘢城,殺敵七百而回,武帝大喜,封他為關內侯。
而今日有兩段引文出自《易經》,一則是陳嬌得知衛子夫生下皇子時所說:「積善者必有餘慶」,原文乃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」,出自《易經.坤文言》。
「元亨利貞」出自《易經‧乾卦》卦辭:「元者,善之長也;亨者,嘉之會也;利者,義之和也;貞者,事之幹也。君子體仁足以長人,嘉會足以合禮,利物足以和義,貞固足以幹事,君子行此四德者,故曰元亨利貞。」 不過歷來學者對這四字的釋義各有不同,孔穎達疏言:「《子夏傳》云:元,始也;亨,通也;利,和也;貞,正也。言此卦之德,有純陽之性,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,而得元始、亨通;能使物性和諧,各有其利;又能使物堅固貞正而終。」可茲參考。
另外有趣的是,《詩經·大雅·卷阿》裡的「鳳凰于飛,翽翽(ㄏㄨㄟˋ)其羽。」 在今天的劇情中分開使用,前者用在陳嬌的祝賀,後者則出現在平陽公主送玉馬給衛青之語,又是一個經典常用之例。
22-23
本周天的故事發生在武帝元光四年(BC131)至五年。
四年冬,魏其侯竇嬰有罪,棄市。(以黨灌夫)
五年春三月,丞相田蚡死。
五年秋乙巳,陳皇后廢,捕為巫蠱者,皆梟首,牽連三百多人。
《漢書》中記有「女子楚服等坐為陳皇后巫蠱祠祭祝詛」之語,因此戲中出現楚服這個角色不令人意外;也因此,劇情要慢慢開始鋪梗,讓衛子夫登上后位。戲中武帝處楚服「腰斬」,事實上,史書所記是為「梟首於市」。
五年(BC130)陳皇后因巫蠱案被廢,幽居長門宮。後來她的父親、母親相繼死去,兩個兄弟因事自殺,元鼎元年(BC116)之後幾年,她以館陶公主之女的身份,葬於霸陵郎官亭東。
金屋藏嬌之情已不再,到底是郎君薄情,或是陳嬌自作自受,其實很難說得透,誰叫天子的家從來就不是個人的事,裡面牽扯的因素實在太多了。
今天出現一個武帝朝重要的角色:張湯,但這時的他尚未得到重用,要到天漢元年(BC100),他才會升任中郎將。
張湯,是留侯張良的同宗遠親,曾任長安吏、內史掾和茂陵尉。他在審理陳皇后的巫蠱之亂出力甚多,因此才越發受到皇帝重用。到後來武帝整頓內政,張湯參與了法律、幣制、鹽鐵國有等事,可說權傾一時。
不過武帝晚年任用了一群「酷吏」,也就是執法過於嚴格,不留任何情面,張湯也是其一,《史記‧酷吏列傳》便提到這些人。與之相反,循禮法而有分寸的是「循吏」,在漢宣帝時,路溫舒〈尚德緩刑書〉就是希望宣帝能一改武帝朝劉下來的酷吏,務「尚德」、「緩刑」,使百姓的心靈不再有所懼怕。
最後來個溫馨一點的,說起武帝前去探望衛子夫時所說的兩句詩,出自於《詩經‧邶風‧擊鼓》:「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。」原詩是士卒長期駐守外地的思妻之語,有點悲傷,但是這兩句卻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,《詩經》中有許多類似的例子,現代人也都不陌生,而這正是經典之所以是經典的原因,跨越時空也不減其價值。
20-21
平陽公主不愧是武帝的姐姐,胸襟非一般女子可比。今日她出題考蔡襄(平陽侯的私生子),「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」,要達到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,我想就要靠計謀和心理戰了,所以《孫子兵法》的開篇便是「計」,這也出現在衛青的考題裡,取用《孫子兵法‧計篇》:「兵者,國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」其實《孫子兵法》真的是很不錯的一本書,難怪現代人也可以用它所說的原則來行商。
元光四年(前131年)平陽侯曹時逝世,諡曰夷。
劇情繼續的是陳嬌和衛子夫之間的戰爭,武帝因為外患忙於國事,陳皇后好像適時地調解了後宮之事,讓武帝放心不少,並引用了《詩經‧鄭風‧子衿》中的「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」回應她的付出,不過原詩中這對有情人可是沒見到面,所以才會說是「一日不見,如三月兮!」
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縱我不往,子寧不嗣音?
青青子佩,悠悠我思。縱我不往,子寧不來?
挑兮達兮,在城闕兮。一日不見,如三月兮!
不過,她暗地裡派楚服收服太后的心,又偷偷在衛子夫的食膳中下毒,最終連累自己。楚服這個女巫者在《漢書》的陳皇后傳中確有記載,果真是「遺臭千年」!
18-19
今天談談武帝之母──孝景王皇后。其父為王仲,槐里人。原嫁給金王孫,後來因其母臧兒使人占卜,將以女為貴,因此將王氏送入太子(景帝)宮中。入宮時深受景帝喜愛,生三女一男。當她懷劉徹(武帝)時,夢見日住入其懷,景帝認為這是「貴徵」,不過劉徹尚未出生,祖父文帝就過逝了,後來景帝立栗姬子劉榮為太子,並封劉徹為膠東王。
(三位公主為平陽公主、南宮公主、隆慮公主。)
後來便是館陶公主(竇太主)與王皇后共謀,將劉榮拉下太子之位,改封臨江王,栗姬死後,立王皇后,並以其子劉徹為太子,以其兄王信為蓋侯。九年後,景帝崩,武帝劉徹即位,尊為太后,太后母臧而為平原君,太后異母弟田蚡為武安侯,田勝為周陽侯,同胞妹妹兒姁後來也入宮為妃。
武帝即位後,韓嫣告知武帝,太后在入宮前曾嫁給金王孫,生一女金俗,武帝聞言即親迎之,封為修成君。
元朔三年(BC126)去世,與景帝合葬於陽陵。
由這段生平看起來,其實王氏的生命算不上許多風波,頂多就是再嫁。後宮爭權,她有館陶公主幫忙,竇漪房還在時,她也沒有什麼實權,直到竇漪房離世,她才真正掌握了後宮大權,因此說起宮鬥,我想她的戰鬥值應該是遠低於竇漪房和館陶公主,因此她只能行長輩之威。史書上並未交代她如何過世,就看看戲裡如何安排吧!
至於楚服,明天再寫囉!^^
補充:漢武帝年號
漢武帝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,在此之前的皇帝,只有年數,沒有年號。
建元(6) → 元光(6) → 元朔(6) → 元狩(6) → 元鼎(6) → 元封(6) → 太初(4) → 天漢(4) → 太始(4) → 征和(4) → 後元(2)
16-17
今日重點有二,一則論孝,二則竇嬰灌夫與田蚡的糾葛。
武帝因為田蚡之事心煩,衛子夫引用了《孫子兵法‧火攻》勸之:
主不可以怒而興師,將不可以慍而致戰。合于利而動,不合于利而止。怒可以復喜,慍可以復悅,亡國不可以復存,死者不可以復生。
以上在說生氣時其實不適合下任何決定,否則都有可能出錯。確實如此,怒火攻心時,很難有理智判斷,衛子夫此言甚佳。
又衛子夫引用《論語‧為政》之語,求得出宮。其曰:「生,事之以禮; 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」因為母親遷墳為大事,衛子夫也想出宮看看家人,因此引用此語表孝心與慎終追遠之意。為孝,最簡單的就是保重自己,因為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。」其次才是日常侍奉、敬愛父母敬愛之人、用敬愛父母之心對待他人,最終是光耀父母,無使有恥,其實這些在《孝經》裡都有說到,因為傳統講究「百善孝為先」,也因為「孝」,造就了武帝的兩難,更拆散了許多眷侶,如〈孔雀東南飛〉、陸游與唐琬等等。當親情與愛情放在天平之上,必須選擇一邊的話,傳統幾乎都是放棄了愛情,保有親情,除非能像唐傳奇〈離魂記〉一樣,身體留在家盡孝,魂魄隨愛情遠走它鄉......但這終究只是一個故事。
其次是竇嬰與田蚡的樑子。竇嬰是太皇太后竇漪房堂兄之子,是竇氏中最能幹的人。他初時崛起於文帝時,先任吳王劉濞的丞相,後又以大將軍一職平定七國之亂,而被封為魏其侯。武帝即位之初,便以竇嬰為相,推行儒家思想,但因趙綰、王臧建議不必向太皇太后竇氏請示朝政,結果二人處死之外,竇嬰也被免官。後來他的仕途再也沒有好過,至建元六年(BC135),太皇太后竇氏駕崩,王太后立刻提拔自己同父異母之弟田蚡為相。
今日田蚡之婚宴,發生於武帝元光三年(BC132),竇嬰與灌夫一同前往田蚡酒宴,灌夫卻出言不遜,被處滅族;竇嬰雖欲救之,甚至搬出遺詔,但最後反被咬定是偽造(因為尚書處找不到存檔副本),一併被下罪,並於次年棄市(梟首)。
又過幾年,田蚡亦死,據巫筮者所言,乃灌夫竇嬰魂魄索之之故。
(圖片取自網路)PR
2014/11/04
♥看見美麗人生‧影視